木箱、泡沫或纸箱包装。重量轻一般发快递,其它只能发物流(需到物流站自提),详情请联系我们。
售后服务承诺
1.产品提供免费维修一年,免费维保期间内如发生非人为原因引起的损坏(不可抗力原因除外),上海进变实业将及时免费更换和修理。
2.产品实行终身包修,免费保修期满后买方如委托上海进变实业进行维护保养,上海进变实业将对设备进行维护更换件(),并详细列出维保内容。
3.上海进变实业本着以客户利益为,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己所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好售后服务。
产品品质承诺
1.上海进变实业对产品的质量及交货期负责,产品交货之日起质保期为一年(易损件三个月),终身维护。对于产品质量引起的后果,上海进变实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上海进变实业将以低成本价对设备进行维护。
2.对所有分供方都进行考察、评审,所有产品的采购都只在合格分供方进行。对分供方所提供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都需经过严格复查,检验合格后方准入库;
3.产品制造严格执行“双三检”制度,不合格零件不转序、不装配、不出厂;
FragmentWelcome to consult...大的变化,去年是603亿美金的流入,目前最大块还是在制造业,但是增长**的是在服务业。我们应该把发展服务业看成投资的重要空间。5、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十一五”规划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未来五年,我们要把单位能耗降低20%。这是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一方面要靠解决机制和体制问题,比如说我们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这是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一个技术和投入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说,节能灯,我们家里面也用节能灯,但是用来用去大家不愿意用了,节能灯是节电,但它价格高,使用寿命短**核算下来省的电钱还不够购买它的价格和寿命钱,所以现在不少消费者不愿意使用节能灯。这是什么问题?是技术问题,质量问题。由于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受到能源和资源的约束,我们也看到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入到能源和资源领域,当然这是必要的,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现在能源和资源的状况比2004年有所缓解,炭现在也是库存在增加,价格在回落。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都是投入在能源的生产加工上,很少投入在能源的节约上面,所以节能产业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想未来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是我们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我认为在投资方面还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产能过剩。2005年在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当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部分行业的产能出现过剩。如果不对过剩的状况有所把握,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就可能会给经济造成损失。对于产能过剩我主张是要两方面看,一方面要看到产能过剩的问题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我们都讲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叫了这么多年这么难呢?就是因为在大量的消耗、大量使用情况下,在产品畅销情况下,难以得到调整。现在出现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市场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我想未来在调整结构方面,不仅仅有政府的号召,同时也有市场的力量,也为企业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投资热点,根本上还是要市场引导投资,还是要让企业家自主决策。
风电设备国产化前景广阔
我国陆地有可利用的风能资源2.53亿千瓦,截止到2005年底,风电装机容量仅126.6万千瓦,占可利用资源的5‰,因此我国风能开发利用有很大的空间。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坚定了整个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和决心,从法律上保证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施必然推进我国能源建设,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6.6万千瓦。根据**发展改革委的长期产业规划,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累积达到500万千瓦;到2015年,累积达到1000万千瓦;到2020年,累积达到2000万千瓦。
??根据产业规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按10亿千瓦计)的2%。若以单机容量为1.5兆瓦机组计算,规划需要的设备数是:自2006年到2010年,5年间每年要安装500多台1.5兆瓦机组;自2011年到2015年,5年间每年要安装666台1.5兆瓦机组;自2016年到2020年,5年间每年要安装1332台1.5兆瓦机组。由此可见,这个规划目标给风电设备制造厂家展示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2005年7月4日,**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这个通知和其他相关政策给风电设备国产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国产风电设备将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风电设备国产化、本地化是必由之路
??我国风电发展经历了20多年,风电场选用的设备大部分是国外进口产品。由于国外设备价格和维护维修成本都较高,使风电电价居高不下。因此,我国风电要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快风电机组国产化、规模化步伐,它是当前我国风电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国产化的风电机组能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一般欧洲**风电机组供应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按IEC标准、II级风况、-20~+40℃温度范围设计。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欧洲等国外生产的机组不一定能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条件。而国内厂商则可以根据不同气候、风况条件,研制出适合不同地区风电场用户要求的机组。如:考虑北方地区要求,研制能耐-30℃及其以下气温要求的低温型机组;考虑沿海地区要求,研制具备三防措施(防盐雾、防湿热、防霉菌)的沿海高温型机组;考虑我国三北地区有些地方年平均风速在10米高度下只有5.5米~6.0米/秒,国产机组可以在风轮直径及叶片设计上采取措施,提高其发电量。根据市场调查,国外进口风电机组对我国一些特殊气候条件很难适应,造成较高故障率。
??其次,国产化或本地化风电机组有运输的优势。20年来,我国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增长很快,“七五”期间国产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100千瓦级,“八五”期间为200千瓦级,“九五”期间为600千瓦级,“十五”期间为662.5千瓦。但现在世界上风电机组主导机型为1.5~2兆瓦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向兆瓦级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这要求风电机组风轮叶片长度大于30米,机舱重大于50吨,塔架高度和重量都有较大增加。这给长途运输带来很多不便,其费用在机组造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跨国界长距离运输来说,不仅运输时间长,而且风险很大。一般来说,进口设备运输到中国港口需要30~40天;国际运输费用大约占整机费用的5%~10%。
??第三,国产化设备生产厂家能为风电场用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快捷的售后服务。根据2000年我国有关部门统计,进口风电机组中齿箱有15%损坏。更换齿箱不仅花费很长时间,影响发电量,而且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新疆达坂城风电二场引进国外51台500千瓦机组,停放4年多不能发电。进口设备在过了保质期后,其维修维护成本相当高。国外维修维护人员费用约每人每天4000元人民币,此外,还有零备件的国际运输费、关税和人员的住宿费等。更主要的是,由于零备件供应不及时,造成停机带来巨大的发电损失。而选用国内生产的机组,不仅价格低,其维修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售后服务快捷,零备件供应及时,不会对发电量造成大的影响。
??第四,国产化设备价格较低。国产化风电机组一般比进口的价格低20%~30%,而且省去了5%~10%国际运输费用,零备件价格也较低。
??我国风电经过20多年发展历程取得不少经验,奠定了风电产业基础,但是目前国产风电设备单机容量仅在600千瓦、750千瓦级上,兆瓦级正在研制,还没有进入风电市场。**发展改革委已制定我国风电规划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加快发展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国内风电场建设也要立足于本国的风电设备。另外,在技术上要对国外机型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气候、风况进行再创新。同时,国内各主要制造厂家应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适应风电设备单机容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尽快研制出具有自主的国产大功率风电设备。中国经济调控复杂性强媒体称应对调控习以为常
按照惯例,**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公报之时,便是经济学家们“是冷是热”的争论之际。从“冷热”到“是否调控”再到“力度如何”,议题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质疑、辩驳乃至不以为然。而始自2002年的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也在这种间歇性的“口水仗”中被不断熨平,并可喜地延宕至今。
一季度GDP高达10.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接近30%,新增贷款1.26万亿元。这三个数字,分别意味着:GDP已达“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投资增幅与投资**的2004年几可比肩;而1.26万亿的新增贷款,则表明银行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贷出了全年贷款额度的一半还多!
还有房价,一年飙升17%的北京仍被业内人士认为“升幅不止与此”;而继续破着纪录的贸易顺差,则使我们不得不无奈地继续到美国大把采购。
经济高位运行已成定论**的**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用“三快”来概括一季度经济形势,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货币供应量过快,贷款增速过快”。
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的紧缩信号:4月26日**发改委对“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焦化”四行业进行调控,严格市场准入,遏制产能过剩;4月28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
尽管只有0.28个百分点的利率上调,却释放了强烈的紧缩预期信号,市场人士又开始热议新一轮调控是否启动。而事实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和机制尚不成熟的**,“调还不调”已不是问题关键,因为“调控”已为常态:2001年扩大内需启动经济;2002年因势利导防止过热;2003的下半年紧缩政策走上前台;2004年加大紧缩力度;2005则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至今年一季度,央行又因投资过热上调了贷款利率……调控之为常态,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指出,我们必须习惯于调控。由于经济中大量存在市场难以调整的角落,中国在调控的频率、范围乃至手段上,都远较成熟市场经济**更为复杂。美联储上调几个百分点利率就能解决的过热,我们则往往要“大动干戈”,甚至“拳脚相加”仍无济于事。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调还是不调”,而是“该怎么调”?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握怎样的力度,以及如何把过渡性的短期调控,与长远的市场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中国修订节能法王兆国称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将组织执法检查小组对在中国已实行了八年的节约能源法进行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今天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过快,供求矛盾比